


作者: 馬敏靜 來源: 牡丹晚報 發表時間: 2025-09-12 09:39



□記者 馬敏靜
“31年前花695元買的金戒指,按現在的市價已經超過4000元了!”昨日,牡丹區市民武女士翻出珍藏30多年的發票,看著上面“每克135元”的字樣,再對比如今金店“每克800余元”的標價,不禁感慨黃金價格的巨大變化。
今年以來,國際國內黃金價格持續攀升,菏澤市場金價從年初的每克600余元漲至當前的800余元,漲幅超過30%。
連日來,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走訪市區多家金店發現,盡管價格高漲,但婚嫁剛需、保值需求仍支撐著市場熱度,年輕人更成為消費主力。
30年金價翻6倍,市民見證“黃金時代”
對于黃金價格的變遷,有著多次購金經歷的市民武女士是最直觀的見證者。
1981年結婚時,受經濟條件和消費觀念的限制,武女士夫婦并未購置黃金首飾,直到1994年才第一次購買金首飾。那是一段特別寶貴的經歷,當時的場景她至今都記憶猶新。
“30多年前,菏澤的金店特別少,而且款式單一,為此,我們夫妻倆專門乘坐長途汽車前往濟南的齊魯金店購買黃金。那時候買黃金還需要排隊,我們排了好長時間才買到一個戒指?!北M管已經過去31年,但武女士至今仍保存著那張發票。當時的金價是每克135元,武女士購買的戒指重量為5.15克,總價格為695.25元。
1996年,武女士再次購金時,金價僅微漲至每克138元。
從那之后,黃金價格開啟了震蕩上行的趨勢。2016年,她購買黃金時每克價格已達425元;2020年漲至488元;2023年突破500元關口,達到每克516元;今年再購金時,價格已飆升至每克834元?!?0年時間,金價翻了6倍多,真沒想到能漲這么快?!蔽渑刻寡?。
與武女士有著相似感受的還有年過八旬的市民劉繼東夫婦。
20世紀60年代經歷過自然災害的老兩口,年輕時從未想過能擁有金飾。2010年,生活條件好轉,他們花費5000余元購置了一枚金戒指和一條金項鏈。9月10日,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在位于菏澤三角花園附近的薈萃樓珠寶店采訪時,兩位老人正在挑選黃金耳釘。盡管現在的金價較當年已翻倍,仍沒有打消老兩口購買金飾的想法?!澳贻p時候沒條件,現在經濟允許了,我就想給老伴添件首飾,金價漲了也能接受?!眲⒗^東笑著說。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采訪獲悉,現在菏澤市區的金店共有幾十家,僅東方紅大街和步行街周邊的金店就有三四十家。由于品牌、工藝不同,黃金首飾的售價也存在差異。盡管今年以來黃金價格水漲船高,但仍然阻擋不住消費者的購買腳步。
金價高企難擋需求,婚嫁與保值成核心動力
“剛入行時金價才300多元一克,現在最高都賣到過900多元,漲得確實厲害。”在薈萃樓珠寶從事銷售工作6年的露露,對金價波動有著深切體會。她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金價上漲確實讓部分消費者選擇觀望,但剛性需求并未受明顯沖擊。
每年春節、七夕、國慶等節點都是黃金消費旺季。露露回憶,2022年至2023年金價維持在每克三四百元時,春節期間黃金手鐲一度成為“爆款”,“托盤剛端出來就被搶空,顧客根本來不及挑款式”。今年七夕期間,盡管金價處于高位,店內金飾銷量依然火爆。
“對于訂婚、結婚的新人來說,金價高低對購買計劃影響不大。”露露解釋,按照菏澤習俗,新人訂婚普遍會購置手鐲、戒指、項鏈、掛墜、耳釘等“三金”或“五金”,且大多有明確預算,就算金價漲了,他們也會根據預算調整克重,不會取消購買。
有著十余年黃金銷售經驗的中國珠寶步行街店主管徐經理觀察到,近些年,消費群體和觀念的變化正在重塑黃金市場?!笆昵敖饍r最低時每克才260元,但那時年輕人覺得黃金‘土氣’,更愛買白金、鉆石或者銀飾,黃金的消費主力多為老年人;現在18至40歲的女性成了主力軍,大家更看重黃金的保值屬性。”她告訴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今年年初,金價為每克600余元,很多市民早早下手,購買了自己心儀的黃金首飾,但也有些顧客一直在觀望,等待黃金價格下調。
徐經理說,她也是黃金愛好者,看到喜歡的款式就買下來。
對于未來的黃金價格,徐經理不敢預測。但她認為,在能力范圍內,購買一些自己喜歡的黃金首飾既能佩戴又能保值,一舉兩得。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走訪菏澤各大金店獲悉,“十一”將至,為應對金價高位帶來的消費觀望,各大金店紛紛推出促銷活動。薈萃樓珠寶針對即將到來的“十一”婚嫁季,推出“滿4888元送電動車、滿7888元送華為手機”活動,同時開通抖音直播引流;其他金店也通過“以舊換新免工費”“克減優惠”等方式吸引顧客。
專家解析上漲邏輯,提醒理性購金
對于今年以來的黃金價格上漲,業內專家分析,多重因素共同推動了這一趨勢:
首先,美聯儲9月降息預期增強是核心驅動力,降息通常會降低美元資產吸引力,而黃金作為非美元資產,價格往往隨之上漲。
其次,市場避險情緒升溫,美股波動加劇、美元信用風險引發的擔憂,讓投資者更傾向于配置黃金這一“避險資產”。
此外,全球央行延續購金趨勢,為金價提供了長期支撐。
針對市民普遍存在的“囤金”想法,專家給出了理性建議:
首先要明確購金目的,區分佩戴、婚嫁等實際需求與投資需求。若為投資,需認識到金價受國際形勢、貨幣政策等多重因素影響,存在波動風險,并非“只漲不跌”。
另外,要選擇正規渠道,購買時務必核對黃金成色、重量及鑒定證書,避免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同時要合理配置資產,若將黃金作為投資,建議控制在總投資比例的10%-15%以內,避免過度集中投資。
最后,要警惕消費陷阱,面對商家促銷活動要冷靜判斷,避免因追求贈品而購買高溢價產品;“以舊換新”時也要仔細核算工費、損耗等成本。
魯公網安備 37172902372011號